坦白说,杨老师本周读书会定的这个分享题目对我来说,有点大,大到我不知道从何入手。我是从一个二本大学毕业的,只读到本科,研究生没有考上,论经历,其实对于大学的理解很肤浅,遑论谈大学的意义了。
大学对于我的意义
如果一定要谈,那么,只能从大学之于我自己的意义来简单聊聊了。
从小就被教导,上小学,初中,高中,大学,研究生,博士,博士后,出国留学……就像游戏里的升级打怪一样,很多人喜欢玩游戏,就是因为游戏里有人生法则,却可以有自己掌控的人生道路。我也是从小对于大学充满期待和向往的。
然而,高中的时候,随着理性思维的成熟,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,我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道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,于是,有很长一段时间,我觉得把高考作为人生唯一的出路太狭隘了,上大学于我,忽然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。高三那年,我们班里,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同学的桌面是一本练习册都没有,别人都是被埋在试卷里的。记得有一天,我跟朋友聊天,聊屈原,聊海子,聊海明威,我问,“那些人为什么自杀?”他说,“因为他们想不开。”我说,“是想不开,还是想开了呢?”大学或者说我之前所向往的人生道路能带给我什么?我追求的人生又是什么?是我那段时间经常思考的问题。
后来,我也上了大学,我们那一代人,虽然有些去了中专,中师,艺术学校,但是大部分还是挤了高考的独木桥,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,就放弃了,总归是有些遗憾的,我也不例外,如虫爸所言,有些事情自己不喜欢,但是你不得不做,上学之于那个时代的我们,甚至今天的大多数的孩子们,便是如此吧。
大学生活对我的意义如何,我还真说不出来。回顾我的求学生涯,我觉得大学时代是我最空洞的一段时间。一下子从高中那种,晚上11点自习下课,仰望星空,不知道身在何处的错觉里,进入到大学寝室,早上11点钟起床,上网,玩游戏,看电影,谈恋爱,各种玩乐的另外一个错觉里,颇有点迷失。也许好的大学不是如此,只是我所经历的大学生活,现在想起,称得上是虚度光阴吧。以至于在今天的工作中,常常觉得自己大学的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,想深入研究一些问题的时候,只能重新学习,不过这也印证了瓦格纳所说的,大学教育过分注重学术研究,根本不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了,也不关注学生所学的与社会的需要是否符合。那天读了刘黎平老师的《读个中文专业,到底有什么鬼用》的文章,颇多同感。他说,“我并没有为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找到一条出路,我只是找到了适合我自己的路子。”我回想自己找工作的技能,基本都不是在课堂上学的,而是自己在做游戏编程中学的。大学教育并没有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太多出路,我们也没有给大学教育带来多少出路,我们只不过借着大学教育的名义,在后来的社会生活中,努力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。
简单来说,大学曾是我年少是的向往,也是我青年时的反思,在我上大学的几年里,我没有学到太多对我找工作和初入社会就能用得上的知识,而那些到今天我可以用得上的知识,我已经完全忘记了。
大学应该有的意义
借着《重塑教育》的探讨,我也试着谈谈自己理想中大学应该有的意义。
立德树人,生命教育
谈到大学,自然而然让我想起曾子的《大学》,曾子的《大学》其实就是一篇文章,但是能名列四书之一,可见其所讲论是极有见地的。《大学》就讲了两件事,一件是,什么是大学,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一件是,怎么践行大学之道,就是我们熟知的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,其实修身之前还有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的前提。按照曾子老先生意思,大学(相对于小学),需要研究物理(万物的道理)以得知识;有知识,然后要有虔诚敬畏之心,才能因知识进入智慧德行,修得自身;修身则齐家治国平天下。而这一切的目的,在于宣扬德行,亲爱众生,达到至善。可以说,曾子的大学是人本的以礼法为方式,德行为目的教育。
然后,想起的是跟教育有关的几部电影,有《放牛班的春天》,《死亡诗社》和最近看的《无问西东》,无论是《放牛班的春天》马修老师的接纳与爱,还是《死亡诗社》里Caption对孩子们“Carpe Diem,Seize the day”的呐喊与引导,以及《无问西东》中清华历代师生关于真心,正义,无畏,同情的演绎,都如同一股清流,让人看过之后,不会喜悦,也不会悲伤,只会感动。可以说,给人感动的教育,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,更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传承。
所以,如果让我说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有什么意义——其实不止大学,所有关于教育的工作都应该算在其内——第一就是立德树人,生命教育。
实践育人,素质教育
在继续谈我理想中的大学的意义之前,我想先谈点别的,工作,社会,AI等等。
我在一家大的传统的IT公司工作,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,创新变革对于公司的影响。公司也一直在喊着做着转型分工作,然而,如同《绝望的东北》里提到的,一个企业代表一座城,我们这样一个大型公司也浓缩了一个行业的某个时代,想要转型,谈何容易。
几年下来,转型之路呈现出这样的趋势,简单粗暴的以新换旧,收购创新公司,招募创新人才,削减传统业务,裁掉现有人员。间或有些老员工转型的学习培训,大多也是流于形式。这也许是所有企业转型之痛,忽然让我想起中国的国企改革,下岗大潮。这是企业存亡的关键时刻,自己的主动改变,也许还有一线生机,等到员工被时代而不是企业自己下岗,被裁就不光是员工了。
员工呢,也知道要转型,也有危机感,但很多时候还是抱有侥幸心理,也许裁员还轮不到我,还是抱有惰性心理,我已经成手了,再学新东西太累了。我又想起那位收费站的大姐说,“我老了,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。”
我们每个人也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,创新的力量,年轻人买东西几乎告别了现金,微信,自媒体成了主要信息来源。
一方面我们享受着便利,拥抱着创新,另一方面,我们又惧怕变革,恐惧未知,不愿转型
国家这几年在战略上是拥抱创新,支持创新,引领创新的。工业4.0,互联网+,AI人工智能,国家在转型。
我想起马云在去年云栖大会上说,“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抢了我们的饭碗,我说,不用担心,人工智能只是把我们从低级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,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创新。”
我们也看到社会上这两年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,此起彼伏。央视主持人,知名媒体人都成了创业者,阿里的AI技术在双11让每一个购买者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主页,围绕微信的社交属性的创新想法更是层出不群。风投,资金,创业成了这是时代的风向标,虽然创新的浪潮还在汹涌前行,但70%以上的创业者最终都走向了失败,大部分创业也变成了简单粗暴的烧钱+炒作。
一方面我们在努力创新,另一方面,我们大部分人早已丧失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。
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,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时代的创新浪潮的冲击呢?
我的思路又回到我们的教育问题上来。我们的创业者之所以会缺乏创业精神与能力,一定程度上,是因为这些素质并没有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培养,他们更多的是凭借着骨子里的热情和天赋。我们这些从业者,很多已经停止了学习,很大程度上,也是因为学习能力并没有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培养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我们的大学教育的意义所在,我们的孩子,需要怎样的教育,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,至少创新精神+学习能力已然呼之欲出。
这其实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(其实依然不单是大学,而是所有关于教育的工作)的第二个意义所在,实践育人,素质教育
我们能做什么?
国家虽然在拥抱创新,但是更多关注在企业与创业者身上,对于教育的关注,似乎还不够重视。而体制内的教育者,对于教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。我还记得《极有可能成功》观影会上,杨老师理工大学的老师说,“这种项目式教学的方式,我们也有,只不过是从研究生开始的。”从那个时候,我就开始思考,教育内容、形式与孩子的成长和实施时间的问题。不能否认有些教育方式是需要特定时间和基础的,否则会如同让三岁小孩子轮斧头一样,不切实际。然而,整体来看,我们的教育者对于未来的变化,所持的态度,还是偏于保守的。
《重塑教育》中,瓦格纳给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革创新的建议,然后多是针对国家,学校层面的,我们现阶段能干预和尽力的,微乎其微。
然而,作为家长,我们能做的,用我之前的一段话来说
我们能做的是,因着曾经的迷茫,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;因着经历的教育,培养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;因着不确定的未来,不要停止自己的学习,陪伴孩子成长;因着孩子自己,给予他们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。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学会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未知的世界,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风景与天地。